同文智汇 | 学生敬畏的课堂三招:勤走动、严抽查、抓眼神

  • 作者:同文教育
  • 浏览量:0
  • 时间:2025-10-14

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课堂困境:站在讲台上唾沫横飞,把知识点拆解得明明白白,台下学生却像失了魂的木偶——有人低头抠橡皮抠得入迷,有人在课本边角画满小人,还有人眼神飘向窗外,任凭你提高音量,课堂纪律依旧像团松垮的棉线?


其实,让学生主动收心、心存敬畏并不难,掌握“勤走动、严抽查、抓眼神”这三招,就能把涣散的课堂拧成一股绳。







勤走动:别在讲台上当“雕像”


为什么学生敢在课堂上走神?


核心原因其实很简单:你站在讲台上一动不动,像尊固定的雕像,他们就觉得“老师看不见我”,自然敢放开胆子做小动作。


想要打破这种僵局,第一步就是走出讲台,让你的脚步成为“纪律提醒器”。


转座位时,别只在过道中间走,多绕到后排弯腰看看——那些看似“埋头苦干”的学生,八成没在看课本:有的把橡皮掰成碎块儿,在桌面上摆成小堆;有的在课本空白处画卡通,笔尖蹭得纸页沙沙响。


这时候不用大声呵斥,你只要站在他旁边,目光落在他的“小动作”上,他多半会立马把手缩回去,假装翻书。


俯身问更是拉近距离的好办法。


走到走神的学生身边,凑过去小声问:“刚才讲的勾股定理,听懂没?”


学生都好面子,就算没听懂,也会支支吾吾地说“差不多”。


这时候你补一句:“下节课我抽你复述推导过程,现在没懂的话,趁课间来问我。”


保管他瞬间坐直,接下来的课再也不敢走神。


其实学生心里也有小算盘:“想问又怕老师嫌我笨,问题越攒越多,干脆就不听了”“反正老师不检查作业,随便写写也没事”“抠一节课橡皮,总比费劲听课轻松”。


面对这些小心思,你得拆穿小动作:“小李,手放桌上,橡皮我先替你保管,放学再来拿”;更要给台阶下:“这道题确实难,不会很正常,谁主动来问我,我就夸谁勇敢——敢提问的才是真会学习的”。


降低了提问的心理门槛,学生才敢主动跟上你的节奏。







严抽查:课后的“照妖镜”


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:下课铃一响,学生立马如蒙大赦,收拾东西的动作比听课的时候快十倍?


别急着结束课堂,最后这步“严抽查”,才是让学生不敢糊弄的杀手锏。


突击查笔记效果最直接。


下课前花两分钟,随机抽三五本笔记本,当众点评:“张三的笔记缺了第三点‘一元二次方程解法’,李四的笔记乱涂乱画,重点都没标——这两本明天重交,其他人也把笔记翻出来自查,我等会儿还会抽查。”


话一说完,学生下次记笔记时,保管会认真不少——毕竟没人想当着全班的面被点名,更不想多花时间重写。


课间追问也不能少。


刚下课,拉住正要往外跑的学生,随口问:“刚才讲的‘全等三角形的相等条件’,你再跟我说一遍?”


要是他答不上来,眼神躲闪,就直接说:“看来你刚才没听仔细,这节课课间别出去了,我再给你讲一遍,弄懂了再走。”


别觉得麻烦,中等生最容易在这时候“隐身”——他们看似在听课,其实没听懂也不敢问,全靠“装懂”混过去,等到考试才原形毕露,而课间追问正好能把这些“漏洞”揪出来。


有老师说“抽查像刁难学生”,其实不是的。


学生笔记写得鬼画符,本质是课上没认真听;作业糊弄,是觉得“老师不会查”。


你就像放风筝的人,眼神是盯紧风筝的目光,走动是靠近风筝的脚步,而抽查就是时不时拽一把线——线攥紧了,风筝才不敢乱飞。


别担心学生嫌你严,等到成绩垮了,家长第一个找的还是你;反而你认真查、认真管,学生才会知道“糊弄不过去”,慢慢养成认真的习惯。


记住:课堂安安静静不等于学生都听懂了,只有主动“揪”出问题,才能让知识真的进学生脑子里。











抓眼神:先把学生的魂儿喊回来


当老师最无奈的是什么?


大概是你讲得口干舌燥,嗓子都快哑了,底下学生的眼神却飘得老远——有人盯着自己的手抠指甲,抠得指尖发红;有人转着笔,笔在指间飞转,注意力全在“转笔技巧”上;还有人盯着天花板发呆,你喊他名字,他得反应两秒才回神。


这样的课,知识点像泼出去的水,半点没进学生脑子里。


其实把学生的魂儿喊回来,靠的是“抓眼神”的小技巧,记住这几句实用口诀就行。


第一句:“抬头——看我——停!”


讲课的时候,一旦发现台下开始躁动,你就突然停下,声音提高半度说这句话。


说完别着急继续讲,用眼神扫过全班,谁低头没看你,就盯着他看两秒——不用说话,他感受到你的目光,自然会抬头。


这招比大声喊“安静”管用多了,突如其来的停顿和专注的眼神,能瞬间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。


第二句:“这题考试必考,现在不记等着丢分?”


学生最在意的就是考试,一听到“必考”“丢分”,原本没精神的会立马坐直,手里的笔也赶紧拿起来,眼睛盯着黑板,生怕漏了一个字。


你不用刻意吓唬他们,只是客观提醒,却能戳中他们的“痛点”,让他们主动集中精神。


第三句:“准备好了?大声回答!”


遇到简单的问题,别只让学生在心里想,而是点一个走神的学生,让他大声回答。


一要求“大声”,学生就得集中注意力想答案,还得组织语言,根本没功夫走神;就算他答不上来,也能通过这个机会提醒他“该认真听了”。


关键是别光顾着赶进度。


班里乱哄哄的,学生眼神都不在你身上,你就算讲完了下一章,也没意义。


讲课的时候,你的眼神要像钩子,学生一躲闪,就赶紧点名;发现有人走神,就停下用口诀提醒。


等学生的“魂儿”都回到课堂上,再接着讲,知识点才能真正被他们听进去。


其实,学生敬畏的从来不是老师的“严厉”,而是老师的“用心”。


勤走动是为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小动作,严抽查是为了帮他们补上没听懂的漏洞,抓眼神是为了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。


别担心学生现在嫌你管得多,等到他们拿着进步的成绩单跟你说“谢谢”,等到家长跟你说“孩子现在爱学习了”,你就会明白:这些看似“麻烦”的办法,藏着的是让学生真正进步的底气。


毕竟,好的课堂从来不是老师一个人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师生一起,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扎实吃透的“同心曲”。


作者:陈黎明

来源:黎明在线520



以上图文,贵在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